月经周期紊乱和绝经后出血等妇科问题,可能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的预警信号。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妇科主任刘国红指出,近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显著上升,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。长期接触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是主要的危险因素,但并非唯一的病因。因此,了解相关的高危因素和应对策略,是维护女性健康的重要课题。
为何子宫内膜癌早期难以察觉?
专家提醒,特定高危人群尤其需提高警惕。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,这一阶段的女性常处于更年期或绝经期,身体出现月经紊乱、下腹不适、潮热等生理变化,易与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混淆。同时,早期的癌灶对周围组织的刺激不明显,这也可能导致患者忽视症状,从而延误诊断和治疗。
5类高危人群需特别注意:
1.长期雌激素暴露者:长时间受到单一雌激素刺激,加之缺少孕激素保护,容易引起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,进而致癌。例如,多囊卵巢综合症患者或长期使用他莫昔芬的乳腺癌患者。
2.代谢综合征人群:子宫内膜癌患者通常伴有肥胖、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综合症状。
3.遗传与疾病相关人群:如林奇综合症患者、乳腺癌和卵巢癌患者。此外,子宫内膜增生或曾接受盆腔放疗的女性也应引起重视。
4.月经初潮早、绝经时间晚及未生育者:初潮年龄早(<12岁)或绝经晚(>55岁)女性,因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,风险增加;而未生育女性因缺少激素平衡,风险更高。
5.不良生活习惯:吸烟、缺乏运动、饮食高热量/高脂肪的女性,都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人群。
异常信号提示需警惕
子宫内膜癌的早期症状表现隐蔽,但仍有几个异常信号应加以留意:
1.异常阴道出血:绝经后女性中,90%以上的患者会以绝经后阴道流血为首发症状。育龄女性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和经期异常出血;年轻患者则可能经历不规则出血伴随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问题。
2.阴道排液与盆腔不适:浆液性或血性分泌物增多,严重时可能产生恶臭;同时,盆腔隐痛、腰骶部酸痛,甚至因肿瘤而引起排尿和排便困难。
3.全身症状:虽然晚期患者可能表现出贫血、消瘦等症状,但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全身表现。
科学应对:子宫内膜癌的筛查与预防
1.病理诊断为“金标准”:建议对年龄≥45岁且有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筛查。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式,而通过分段诊刮或宫腔镜检查可获取子宫内膜组织以作病理诊断。
2.建立健康防线:从源头减少癌变风险:
① 控制体重与代谢:维持BMI在18.5-24.9之间,减少高糖高脂摄入,增加膳食纤维。
② 管理激素使用:严格遵循“雌激素+孕激素”联合方案,慎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。
③ 高危人群定期筛查:肥胖、糖尿病、遗传历史者,每年进行阴道超声和妇科检查。
④ 增加运动及改善生活方式: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,戒烟限酒,避免熬夜。
⑤ 遗传咨询与筛查:有林奇综合症、乳腺癌、卵巢癌家族史者需进行基因检测。
⑥ 注意药物风险:长期使用他莫昔芬者需定期监测子宫内膜厚度。
健康管理与自我保护至关重要。选择[Z6·尊龙凯时],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。